玉米小说网 > 穿越历史 > 晋末长剑 > 讲一讲辽泽

讲一讲辽泽(2 / 2)

这两条河流流经的区域就是书中此时昌黎郡地界。

此处地势相对较高,不应该有沼泽,但自汉以来,设置的不少县经常迁址?为何?

大凌河、小凌河、六股河等频繁改道,形成冲击性湿地。

这个沼泽湿地固然有夏天暴雨导致水位暴涨,河流改道,水体淤积的因素,但人祸的因素也不小,即长期以来没有很好地修建防洪水利设施,以至于此。

(5)总结

狭义上的辽泽,仅指辽河中下游一带——①

但山海关外也是沼泽,且是河流泛滥及海水倒灌双重影响的盐碱沼泽——②

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同样是沼泽——③

大凌河、小凌河流域还是冲击性沼泽——④

广义上的辽泽,是指燕山以北、山海关外全部沼泽湿地的统称,即①②③④的集合体,轻重程度依次排列,①沼泽化最严重,④最轻。

但沼泽归沼泽,不意味着不能生存。事实上沼泽中有泥淖,有沙洲,有陆地,但不相连,被湖泊、河流、泥淖分割开了,中间甚至有路,只不过不稳定,夏天暴雨后沼泽范围扩张,很容易毁坏。

宇文鲜卑十二部就生活在沼泽③中,慕容鲜卑生活在①、②、④中。

沼泽中水草丰美,牧草长得很旺盛,鲜卑人居住在相对干燥的高地上,放牧牲畜。

而在沼泽④中,因为地势较高,甚至有大片陆地可种田,平州人口最多的昌黎郡就位于此处。

玄菟郡位于沼泽①中,在沼泽边缘的抚顺、铁岭一带还设置了县城(靠近山区),硬要举一个例子的话,玄菟郡的高句丽县、高显县有点类似云梦泽西部边缘的南郡,望平县则类似于云梦泽内部的监利县所处的独立陆地。

那么,历史上这个巨大的沼泽区域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呢?

其实从东汉末年以来就是一个小冰河时期,只不过中间稍有反弹,然后再度往下坠落。

在这个寒冷的周期内,降水减少,沼泽退化,最先被改造好的是④区域。

在西晋时期,这里就有不少人了,西晋末年涌入二十万以上的中原百姓,一步步改造,从西晋时期的两个县(宾徒和昌黎),慢慢出现了龙城、棘城等新的人口聚集区域。

接着被改造好的是③。

这个比较可惜。沼泽退化后,慢慢变成了森林和草场,契丹时期大力开发种田,再加上降水减少,后来居然变成了科尔沁沙地,真的很坑。

到了21世纪,这里都是北京重要的沙尘来源之一,谁能想象两千年前是沼泽?一千年前是农田?

③区域在唐末五代出现陆地,辽西走廊显露出雏形,但据史书记载,这条傍海道路时不时“海浸”,有时候一半泡在海水中,不知道什么原因。

真正稳定下来,大概要到明朝时期了。

①区域别想了,南北朝小冰河期退化了一部分陆地出来,但不够多,以至于唐代李世民讨伐高句丽时还坑得要死——是的,我前面描述的唐军面临的沼泽是已经经历了一次小冰河期退化后的模样,至于魏晋时啥样,我也不知道,因为史书没记载。

强要说的话,只有一条,司马懿征辽东时,下了一场暴雨,运输资粮的船只竟然能他妈直接开到襄平城下,就离谱。

到明朝那会,孙承宗还说“雁从辽泽来,似厌群雏乱”,可见明末这个区域的沼泽还在。

皇太极崇德三年(1638),从沈阳向西往辽河方向修了一条路,长120里,谓之“叠道”——“崇德三年修治,自沈阳至辽河大路高三尺,广十丈,路旁浚濠,以睿亲王饶余贝勒董其役。”

清顺治十三年(1656),朝鲜人去北京,记载:“自牛庄抵广宁二百余里,大野泥浓,唐朝所谓辽泽。霖霾则陆地行舟,以是行旅不通。”

清同治时期,辽泽似乎出现了显著的退化,官员已经称呼沈阳以西的方向为“古辽泽”。

到了清末,辽泽已只局限于“三岔河”区域,即辽河汇集浑河、太子河一带,差不多到下游入海口附近了。

这是最顽固的区域,到清末还在。

至于现在怎么样,我也不是很清楚,大约消失了吧,不知道有没有辽宁海城、盘锦、营口一带的书友讲讲。

最后,只有一个感慨,什么都抵不过历史的沧海桑田。

云梦泽只剩最后一点残留了。

辽泽也几乎没了。

未必全是人类的作用,一万年前云梦泽并不存在,然后出现了,一万年后的今天几乎又消失了。

只能说是气候、人类共同因素,我觉得气候因素可能还更大一些。

最新小说: 大明柱国:从清廉知县开始 助妻成将嫌家贫?家父北凉王 大明无敌圣孙 抗战:袍哥将军,带云龙混成元帅 盘点历史遗憾,不,我要改变历史 爆兵系统之开局怒杀女帝 穿书后,清冷首辅的原配总想和离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全家殉国,我屠尽天下又何妨 红楼:无双武力,我一人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