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元丰三年,襄阳城三更天突现异象:西北方有赤星如斗,坠于北街金家后院,落地时腾起黄绿二色烟雾,经久不散。时任襄阳通判的欧阳修之侄欧阳景,在《襄阳夜录》中记曰:"是夜星分两色,金芒绕藤,黄气成阁,殆有异人出焉。"
第一章:神籽降世
大宋元丰时,有一个名叫金守诚的货郎,他的一生充满了奔波与劳碌。金守诚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乡村,他见证了无数的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阅历。他的生活虽然充实,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丝遗憾,那就是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直到有一天,金守诚偶然来到了襄阳,这里的山水之美深深吸引了他。襄阳的山水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让人心旷神怡。金守诚被这里的美景所打动,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他选择的居所位于北街,这里虽然不是最繁华的地段,但风景秀丽,环境宁静,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和惬意。
金守诚的妻子黄氏,是城中一位技艺高超的绣娘。她的绣品精美绝伦,每一针每一线都透露出她的用心和巧思。黄氏不仅心灵手巧,而且性格贤淑,深得邻里好评。她和金守诚的感情深厚,两人相敬如宾,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然而,尽管夫妻俩感情深厚,成婚五年来却一直未能有子嗣,这成了他们心中的一块心病。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求医问药,甚至向神明祈求,但始终未能如愿。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几乎要放弃希望,认为此生可能无缘拥有自己的孩子。
就在他们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时候,金守诚决定前往武当山,希望能求得神灵的庇佑。武当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山上的真武大帝是道教中的一位重要神祇,掌管着武艺和长寿。金守诚带着一颗虔诚的心,踏上了前往武当山的旅程。
经过数日的跋涉,金守诚终于到达了武当山,参拜了真武大帝。他跪在真武大帝的神像前,虔诚地祈祷,希望神明能够赐予他们一个孩子。在下山的路上,金守诚遇到了一位仙风道骨的仙童。仙童似乎早已知晓他的来意,从袖中取出一个油布包,递给了金守诚,并告诉他:“这是真武大帝赐予你的,它将了却你的心愿。”
金守诚怀着满心的感激和好奇,小心翼翼地打开油布包,发现里面竟然有一颗鸽卵大小的种子。这些种子的表皮泛着金属光泽,仔细观察还能看到隐约有符文在流转。金守诚知道,这绝非凡物,他带着种子匆匆赶回家中。
回到家后,金守诚迫不及待地将种子交给了妻子黄氏。黄氏按照金守诚的描述,将种子埋在了墙根下。第二天清晨,当他们起床时,惊喜地发现墙根下竟然破土而出嫩芽。这些嫩芽生长迅速,茎秆粗细如同儿臂一般,藤蔓上还生着金银双色的卷须。
到了第三日,藤蔓已经越过高墙,在黄家的院子里肆意生长。它们开出了一朵碗口大的花,花瓣半金半黄,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花蕊中心有一颗颗露珠在滚动,当这些露珠滴落时,竟然落地成金箔状的碎屑,闪闪发光,宛如天降的黄金。
这一奇迹般的景象很快就在北街传开了,人们纷纷前来观看,无不惊叹于金家的奇遇。金守诚和黄氏更是欣喜若狂,他们知道,这颗神籽不仅了却了他们多年的心愿,也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和喜悦。他们感谢神明的恩赐,也感谢命运的眷顾。
第二章:隔墙之争
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黄家的户主黄伯庸,曾是一位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的书生,他以开设私塾教授学生为生。黄伯庸的生活虽然平凡,但充满了书卷气和对知识的追求。他每天清晨,总是第一个起床,点燃一盏油灯,开始他的读书生活。他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从四书五经到诗词歌赋,无所不包。他不仅自己读书,还鼓励他的学生们勤奋学习,希望他们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天,他注意到邻家金家的藤蔓竟然越过两家之间的墙垣,不仅爬到了黄家的院子里,还在那里开出了美丽的花朵。黄伯庸心中感到非常惊异,他忧心忡忡地对妻子李氏说:“这藤蔓的根在金家,但它的枝叶却在我家院子里开花结果,这恐怕不是什么好兆头。”
李氏性格刚烈,立刻拿起一根竹竿,打算将那些花枝打落。然而,就在她挥动竹竿的瞬间,藤蔓仿佛有灵性一般,巧妙地避开了竹竿的攻击。更令人称奇的是,藤蔓在枝头结出了一个脸盆大小的葫芦,葫芦的表皮闪烁着金色的光泽,仿佛镀上了一层黄金,整个院子都被映照得如同披上了五彩缤纷的绸缎。
这个葫芦的出现,让黄伯庸和李氏感到非常惊讶。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植物,更未曾想过它会出现在自己的院子里。黄伯庸仔细观察这个葫芦,发现它的表面不仅有金色的光泽,还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些奇异的符号,仿佛是某种神秘的文字。他心中充满了疑惑,不知道这个葫芦究竟预示着什么。
黄伯庸决定去请教古城的智者,希望能解开这个葫芦的秘密。智者听了黄伯庸的描述后,沉思片刻,然后缓缓说道:“葫芦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之物,它代表着福禄双全,而且葫芦的形状像一个宝瓶,象征着财富和长寿。你家的葫芦如此之大,金光闪闪,这可能是上天赐予你的福气。”黄伯庸听后,心中稍微放宽了一些,但他仍然有些担忧,毕竟这个葫芦是从邻家的藤蔓上长出来的。
回到家后,黄伯庸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氏,两人决定好好照顾这个葫芦,看看它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他们每天都会给葫芦浇水,施肥,确保它能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葫芦越长越大,金光也越来越耀眼,甚至吸引了镇上许多人的目光。人们纷纷前来观看这个神奇的葫芦,有的甚至带来了礼物,希望能够沾上一些福气。
终于,到了葫芦成熟的那一天,黄伯庸和李氏怀着紧张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将葫芦摘了下来。他们发现,葫芦的内部竟然空空如也,没有任何种子,这让他们更加困惑。就在这时,智者再次出现,他微笑着对黄伯庸说:
“这个葫芦之所以空无一物,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恩赐。它代表的不是物质上的财富,而是精神上的富足。你们的善良和好学,已经得到了上天的认可,这个葫芦就是最好的证明。”
黄伯庸和李氏听后,恍然大悟,他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金家的主人金守诚听闻了动静,急忙赶来查看。他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平日里以精明著称。两家因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黄伯庸援引《宋刑统》中的规定:“邻地植物越界,果实在谁地归谁。”试图证明葫芦应当属于黄家。然而,金守诚却坚称藤蔓的根是在金家,因此葫芦理应归金家所有。双方争执不下,最终决定将此事闹到县衙,请求知县王大人来裁决。
知县王大人听闻此事后,也觉得这是一件奇事。他命人取来秤,准备称量葫芦的重量,以决定归属。当衙役将葫芦放在秤上时,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葫芦的重量恰好是九斤九两,不多也不少,仿佛是天意所定。王大人沉思片刻,然后缓缓开口:“此葫芦重九斤九两,寓意深远,非人力所能及。依我之见,此物应该归黄家所有,但金家亦有贡献,故葫芦应由两家共同拥有。”黄伯庸和金守诚听后,虽然心中仍有不甘,但也只能接受知县的裁决。
第三章:双生异象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午后,县衙内聚集了众多的百姓,他们怀着好奇和期待的心情,想要亲眼目睹那传说中的宝葫芦。知县王大人端坐在高高的公堂之上,他的目光威严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一切。随着他一拍惊堂木,整个县衙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王大人清了清嗓子,郑重其事地宣布道:“此宝葫芦神异非凡,理应由两家共同分享。”他的声音在县衙内回荡,每一个字都显得异常清晰和有力。话音刚落,衙役们便忙碌起来,他们从库房中取出了那把传说中的镇库宝刀。这把刀据说是由一位高人所铸,锋利无比,能够斩断世间一切难断之物。
衙役们小心翼翼地将宝刀捧到王大人面前,他接过宝刀,仔细地检查了一番,确认无误后,便示意开始切分宝葫芦。衙役们将宝葫芦放置在一块坚固的石台上,然后缓缓地将宝刀对准了葫芦的中心。
然而,就在宝刀刚一触碰到葫芦的瞬间,突然间风云变幻,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整个县衙都被笼罩在一片混乱之中。百姓们惊慌失措,纷纷寻找掩护,而王大人则稳如泰山,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即将发生的奇迹。
在狂风中,人们听到了一声天崩地裂般的巨响,仿佛是天地间最原始的力量被唤醒。葫芦竟然炸裂开来,从中散发出耀眼的金光,那光芒如此强烈,以至于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闭上眼睛,以免被刺伤。
当金光渐渐消散,人们的视线逐渐恢复时,他们惊讶地发现,在那光芒的中心,竟然出现了一个女婴。她缓缓降落,仿佛是从天而降的神灵,身上缠绕着一条半金半黄的脐带。脐带的末端竟然连接着两段藤蔓——一段金黄,属于金家;另一段黄赤,属于黄家。
女婴的降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金家和黄家的代表更是目瞪口呆,他们从未想过,这宝葫芦竟然会以这种方式来解决两家的纷争。女婴的出现,似乎预示着两家将来的命运将紧密相连,而这个神秘的女婴,或许就是两家和解的象征。
王大人站起身来,他的脸上露出了罕见的笑容。他宣布道:“今日之事,实乃天意。金家与黄家,从此以后,应以和为贵,共同抚养此女,让她成为两家和平的使者。”百姓们纷纷点头称是,看到这神奇一幕,他们相信,这个女婴的降临,将会为这个古城带来前所未有的和谐与繁荣。
金守诚夫妇和黄伯庸夫妇目睹了这一奇迹般的诞生,他们的心情激动不已,都争先恐后地想要抱起这个刚刚降临人世的女婴。
王知县站在一旁,目睹了这一切,他再次仔细地审视着女婴的脐带,突然间,他惊呼道:“此乃‘双生藤’之兆,根据上古传说,唯有圣主降世时才会有此异象。”他的话语在场的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一时间,整个房间充满了惊讶和敬畏的气氛。
王知县的脸上露出了严肃的神情,他深知自己所作的判决将会被载入史册。他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宣布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这个孩子,将姓金和黄两家之姓,取名为金黄,并规定两家轮流抚养这个孩子,每月初一和十五交换抚养权。”这个决定不仅体现了对事实的尊重,也体现了对两个家庭的公平。
随着王知县的判决,金黄这个名字很快就在村子里传开了。人们纷纷议论着这个女婴的出生,以及她所代表的特殊意义。一些老人回忆起古老的传说,讲述着“双生藤”出现时的种种奇迹,而孩子们则好奇地听着,眼中闪烁着对未知的向往。
第四章:符女初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