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篷里的应急灯在第七次电压不稳时彻底熄灭,盛瑶手腕上的军用终端自动亮起蓝光。
她盯着被机油和石墨烯粉末弄脏的战术背包,指甲无意识抠着折叠椅的防弹涂层。
"黑鹰徽章代表的是北欧联合防务局。"邬凌将分解好的***零件放进海关许可箱,"三年前他们在北极冰盖下面挖了个地下城。"
"所以这是清算?
还是招安?"盛瑶突然抓住正在合拢的箱盖,金属边缘在她虎口压出红痕。
帐篷外传来海浪拍打防波堤的声音,像某种加密过的摩尔斯电码。
邬凌用****挑开信封的量子火漆,全息投影在两人面前展开三维地图。
代表极光的绿色数据流中,有个坐标点正在规律闪烁,与信封水印完全重合。
"是邀请函。"他把能量棒包装袋折成纸飞机,"对方想看我能把蜂巢理论推进到什么程度。"
次日凌晨四点,军用运输机在暴雨中起飞。
盛瑶藏在送行队伍里,看着邬凌的战术靴踩过积水,黑色风衣下摆扫过安检门时带起一串警报声。
她摸到口袋里多出来的芯片,上面刻着蜂巢结构的凸点——这是邬凌昨晚偷偷塞给她的生物电场参数修正公式。
赫尔辛基机场的电子屏显示航班延误时,邬凌正在免税店试戴战术目镜。
镜片折射出三个不同方向的跟踪者:穿驼绒大衣的老者翻阅报纸时露出虎口处的植入芯片,空乘打扮的金发女郎耳后闪着军用传感器的冷光,清洁工手里的金属探测器总对着他的行李箱。
转机奥斯陆的候机厅里,广播突然用四种语言通知二次安检。
安检员拿着手持扫描仪在他胸前反复划动,直到识别出他心脏里的纳米机器人军用标识才放行。
邬凌盯着对方制服袖口磨损的刺绣花纹——那是五年前就淘汰的北约特种部队徽章样式。
私人飞机舱门关闭的瞬间,暴风雪裹挟着加密频段的无线电噪音涌进来。
邬凌摸到座椅夹层里的神经电流诱导装置,后颈的军用抗干扰芯片立刻开始发烫。
他假装整理安全带,把盛瑶给的芯片塞进座椅调节齿轮的缝隙,上面记录的生物电场波动模式正在改写诱导装置的频率。
当飞机冲破平流层的瞬间,邬凌在舷窗倒影里看到副机长后颈的条形码。
那是北极实验基地三期志愿者的标记,而三期实验因为伦理问题在三年前就被叫停。
他解开袖口的石墨烯防弹布,露出植入式战术终端,屏幕上跳动的信号强度显示机舱里至少有七个不同频段的监听设备。
空乘送来餐食时,餐刀在瓷盘上敲出特定节奏。
邬凌用叉子尖在桌布上画出谐振频率曲线,当曲线与蜂巢理论的核心算法重叠时,整架飞机突然陷入剧烈颠簸。
他扶住倾倒的香槟杯,看到液体表面浮现出微型漩涡——这是机舱气压被人为干扰的证据。
降落前两小时,所有电子设备同时黑屏。
邬凌摸到战术腰带里的电磁脉冲弹,却闻到通风口飘来低温润滑剂特有的苦杏仁味。
这种产自西伯利亚军事基地的航空润滑油,让他想起信封上那个经纬度坐标点此刻的实时温度:零下41摄氏度,正好是纳米机器人集群的最低启动阈值。
舷梯接触冻土的声音像生锈的齿轮在转动,邬凌数着步伐走下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