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姓谢,要是往前数几代,也算得是豪门望族、门阀世家。
可眼下大宋不讲门第,便是科举都是从寒门中录取,他这个世家后人也只好收敛起贵族气势,老老实实从事一份养家糊口的大夫职业。
好在谢家虽然门阀不如从前风光,但底蕴还在,对于年轻一代的要求也如从前一般,要做便要做最厉害的。
从前是要做最厉害的官,甚至可以有着颠倒朝政,左右皇帝任免的权力,如今散落在各行各业中,要求也是一样。
比如谢太医,既然做了大夫,便要做最好的大夫。
于是,经过他不懈努力,终于进了太医院。
大宋刚开国,除了北方有契丹,南方有割据政权,已经统一了的各州县其实挺太平,天灾也有,但时疫不多。
而他作为太医,也只要负责宫中贵人的身体便好,是以他这个研究时疫的太医并不是特别忙。
俸禄照拿但可以做自己的事,这种工作谁都羡慕。
但太医署中对谢太医的羡慕止步在宫中的一道命令下,竟然是让他随军出征。
说实话,太医署中没有人懂这条命令。
毕竟军中治疗皮肉骨头的多,但行军遇上时疫,有,但不多。
谢太医跟随大军出发后,仍旧很闲,没有人用得上他,到了太原,也不过偶尔跟着军医给士兵们包扎包扎伤口,再盯着看看有没有发热的,叮嘱几句不要喝生水之类。
大军打的顺畅,他也十分自在。
直到现在!
谢太医祖籍南阳,按照地理划分属于南方,从未经历过如此寒冷的冬季。
就算到了开封之后,太医院进出不是火盆,便是温暖的马车。
眼下他裹着一件厚厚的毛皮大衣,是在涿州临时买的,戴着一顶厚厚的毡帽,也是在涿州买的,脚上一双鹿皮小靴,自然也是在涿州买的。
就算如此包裹着,他还是觉得冷得厉害,他本来想请示,幽州他就不跟去了,他就在涿州等着大军凯旋便好,反正也应该没他什么事。
赵德昭吩咐完了,看谢太医打着哆嗦,忍不住道:“您老可得保重身子,别自个儿先倒下了。”
“多谢将军关怀,将军的意思下官明白,驱寒之物除了生姜,还有肉桂、附子等,下官已是让人准备,届时让将士们各自饮用便是,至于军中有没有感染风寒的,下官这便去瞧。”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谢太医明白自己的定位,自己身上觉得冷时,他能想到将士们定然也是如此,他有钱买毛皮取暖,可这些兵卒就不一定了。
戎服保暖性差,盔甲更寒,平日只好守着火塘取暖,看他们这样,谢太医也是于心不忍,一早就吩咐了下去。
这样的员工领导最是喜欢,赵德昭也不例外,省多少事啊!
“您若是还冷,就去买个手炉捧着,没人笑话您,您健康最是重要。”
手炉多是女子取暖用,很少见男子捧在手中,被人瞧见了也要笑话,谢太医也是顾虑这个,才生熬着。
听了赵德昭这话,谢太医跺了跺还是冰凉的双脚,决定待会就去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