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向来极为重视家族教育,自己名下那些免税族田的收益,一部分用于修缮宗族祠堂,使得祖宗牌位安置得庄严肃穆;一部分用作林氏族学的运营之资,族中子弟皆可免费入学。
对于族中贫苦人家,也年年都有补助发放。不仅如此,林如海还定下规矩,但凡族学中优秀学子考中秀才、举人,皆给予丰厚奖励,以此激励林家后辈一心向学、奋发进取。
因此,以族老为首的诸位长辈,念着林如海的恩情,对年幼的林祈安客客气气,恭敬有加,纷纷将自家孩子推出来,盼着能得嫡支公子青睐,跟着一起去参加县试。
想着若是能处出些情谊,即便科举无望,日后跟着林祈安做事,也能有大大的好处。
林祈安并未因血脉疏远就拿腔作势,而是客气地将众人请至堂内,态度温和有礼。
他邀请老族长上座后,在一旁打量着堂中十几个身着棉布长衫的学子,最大的不过十八岁,最小的甚至才五岁。想来有一些是听闻他要下场考试,被送来凑个伴儿的。
一旁的族学夫子是族中的老秀才,将几人的学识一一向林祈安介绍。
说来,林家这些年,也就出了几个秀才。林祈安此番也只是想找几个知根知底的考生一起结保,便挑了四个看着稳重乖巧的。如今距乡试不过十几日,选好后,几人便直接在林家祖宅住下,方便到时候直接去县衙考试。
至于其他要参加县试的族中子弟,林祈安也交代他们可以提前两日来林家祖宅住下,这样去赶考也近些。
那些被挑中的孩子,应是被家人叮嘱了利弊,没有不开心的。他们见着林祈安虽矜贵,但也和善,渐渐也少了些局促之感。
乡试、会试不考诗赋,童生试却要考,五言六韵和五言八韵都得会写,平仄上还有要求。
不过,这对林祈安来说,倒也不算难题。他虽诗才上没什么灵气,但诗赋在科举考试中占分比重不大,况且他只是比不上黛玉那般厉害,又不是连诗都作不出来。只求个对仗工整,对他而言还是轻而易举的。
更何况,那些科举常考的风花雪月、春夏秋冬、梅兰竹菊……他在周夫子的严苛教导下,早已备下好几首,偶尔灵感迸发,也能冒出几句妙句。
其实,林祈安觉得自己不会作诗,纯粹是因为九年义务教育时‘细糠’吃太多了。
那一篇篇的背诵全文,完全抑制了他的创作欲望。
比如他看到月亮,本想写一首赏月的诗,脑子里立刻就蹦出来几十首关于月的千古绝句,一下子就没了写诗的积极性。
见梅时,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短短十字,道尽了梅花的坚毅;泛舟时,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透了离别的惆怅;登台时,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脱口而出;瞧见夕阳,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直击心灵,将复杂心绪展露无遗……
如今的文人雅士写诗是为了抒情,可林祈安觉得,自己的情都被脑子里死记硬背的那些诗词抒发完了。而且还抒的特别合心意,自己就算琢磨出花儿来,也盖不过那些不朽名篇。
所以,索性就不往这处下功夫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huanyexs.cc。手机版:https://m.huanyexs.cc
\t\t<p class="readinline"><a class="ll" rel="nofollow" title="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 href="javascript:chapter_error(\'194627\',\'106\',\'红楼之天上掉下个林哥哥\',\'第106章 再回姑苏备科考\',\'1744013001\')">『点此报错』</a><a class="rr" rel="nofollow" title="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href="javascript:addBookMark(\'194627\',\'106\',\'红楼之天上掉下个林哥哥\',\'第106章 再回姑苏备科考\')">『加入书签』</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