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大臣在心中暗道:‘过去的一年,陛下也发生了不小变化!’
始皇的话明明白白向众人告知了他的选择,朕要的是强秦,即使其国祚可能无法太长,那也不需要一个懦弱却长久之国。
这才是始皇话里真正的不取:朕所欲者是强秦,即便弱秦国祚可能更长,但朕也不取!
强秦也许比弱秦国祚要短,但就算到了覆灭那一日,强秦也当以强而亡,给后人留下“国恒以弱灭,而秦独以强亡。”的评价。
这明显是始皇帝在听了汉唐历史后,想让他的大秦成为和汉唐一样的王朝,不,在始皇心里,恐怕是要超越汉唐!
听到始皇这番话,那名被始皇称为“陶卿”的大臣向始皇恭敬一礼:“陛下之意,臣已知晓,臣收回方才之言,请陛下罚臣之过!”
不是每个帝王都有魄力做出这等选择,这也让众臣从心里对始皇感到钦佩,他们这位陛下当真非常人。
对这名大臣请罚之言,始皇道:“陶卿忠言为朕,何错之有?陶卿请座!”
经过这一番,众臣已完全明白今日朝会的真正意图:陛下是有意在今日向他们表明自身的态度,朕对此事持支持之态,尔等今后不可再言反对,尔等当向朕支持的方向发展。
简言之,便是统一众臣的人心,即在大秦帝国高层统一思想,共同往实现大秦伟大强盛的目标上使力。
知晓始皇明确的态度后,没大臣再出言反对,陛下自己心里都门清,那还有啥可反对?
陛下已彰显态度,发展强大大秦,哪怕强盛起来后的大秦可能不再归嬴姓赵氏统治,那也给朕强大!
既然陛下自己都不那么在意,他们这些当臣子的,也没必要那么在意,皇帝都不急,他们急什么?
大殿很快又变得热闹起来,众臣对文件中的内容商讨起来,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询问不懂之处。
这一日,通过了多个将影响大秦发展的政令:设大秦科学院、设大秦工程院、设大秦商贾部,原本归属于礼部的外事往来事务,也被独立出来,设大秦外交部……
大秦要从地方性大国向国际化发展,同更多国家往来,与更多国家的人打交道,那么外交事务就变得十分重要,再归于礼部之下便不再合适。
临到下朝时,李念提醒道:“大秦要变得强盛,确实要向外发展,但诸公须谨记:当以国内发展为先,‘打铁还需自身硬’,若自身实力不足,一切皆如水中月,镜中花。”
王绾附和道:“李念公子之言甚是,诸国愿遵从大秦之令,是因大秦比其等强,倘若大秦实力不在,其等必不会听令。国内治理为第一之要,只要国内发展优异,才好向外发展。过去一年,国内的发展便极为不错!”
去年天下刚一统,可以说多个地方都百废待兴,朝廷还许诺减轻了徭役赋税,不少大臣都以为朝廷去年的收入可能不会太高,结果却是远超预期。
从整体收入分布看,从百姓那征收的赋税占比有所减少,可其他方面却在增长,弥补了因为轻徭薄赋所带来影响,像通过和匈奴、百越诸部贸易所获,像卖雪盐、蜂窝煤等所得。
这也改变了许多大臣对国家财政税收的本来想法:原本在他们看来,从百姓那征收的赋税才最重要,只要保证好这就行,其他的都不关键,就算收也收不了多少钱。
因此,去年李念和始皇在对大秦做改革时,不少大臣其实有些不看好,甚至有人等着李念和始皇失败后,要上书给始皇,将始皇劝回“正途”,莫要再听那祸国妖人之言。
做的好,就是惊世奇才,做的不好,就是祸国妖人!
这也是李念和始皇在去年时虽对大秦有改变,却并未对大秦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原因,要在今年大胜后才开始。
不拿出成绩,任凭道理说的天花乱坠,也没法令人心服,去年的大秦财报一出来,这些大臣惊讶发现:
跟他国贸易和商贾收入竟然能让朝廷获利如此之多,虽依旧比不上从百姓那征收的税赋,可也不能小觑。
并且,从百姓那征收的赋税基本再无余地可挖,若要强行挖掘,倒也是能挖,只是百姓的怨气条就要跟着涨了,这条要是涨到临界,百姓就要举起农具打人了。
而与他国贸易和商贾收入却不同,仍有广阔的余地可挖掘,跟匈奴、百越诸部贸易都能赚这么多,要是多跟几个国家贸易往来,贸易的种类更多更频繁一些,岂不能赚更多?
这也是众臣今日愿意认同这份文件的原因之一,从去年得到的成绩证明了这条路可行。
过去一年,还除去了六国旧贵势力,为大秦解决了一大祸患,虽说未能将其等全部留下,让某些六国贵族跑到了海外,但其等在天下的名声已臭,即使日后再返回大秦,也难成事。
且海外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多是愚昧土著,还多瘴疠,六国旧贵逃到海外能否适应,也极难说。
尽管才只有一年,但只要去年那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得以延续,大秦必会一年又胜过一年,如今的大秦有着光明美好的未来,迟早会出现一个盛世大秦。
王绾继续道:“然也不可因去年之好便心生懈怠,当使今年胜于去年才是。去年是统一天下第一年,都能有此成果,今年当更胜!”
众臣无不颔首,虽说对内对外并不是二选一,但国内都没治理好,想要国外发展也不容易。
一些大臣不禁回想起一年多以前,那时的他们还在着眼于六国,偶尔向外,也只是随便瞧一瞧,哪像现在谋划诸国,谈论着大秦要如何在诸国之间构建秩序,获取利益。
时代真的变了,跟他们以往所处之时大不相同,不少大臣不由心生紧迫,大世将变,他们若不能跟上,纵使现在还身居高位,迟早也会被落下。
看来为了不被落下,他们只能更加努力去学习新的东西,学习那新秦字,学习格物、算数,了解世界诸国。
国想变,当是人先变,因有人才有国,若人不变,国又如何变,今大秦群臣心生变化之念,意味大秦将真正迎来一个巨大的变革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