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稍稍一想,众人便想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危害,冯去疾感叹道:“未想世家门阀若是成势,危害会这般深远可怖!”
李念道:“但在华夏,他们成不了此等气候,这也正是我华夏优于其他国家、民族之处。陛下于此中亦有大功!”
对李念的夸赞,始皇表面虽没表现出来,但心里颇为受用。
“黄巢虽死,可其带给大唐的影响却未结束。经受过王仙芝、黄巢起义后的大唐,变得更加困难。朝廷的威信再次被降低,各地藩镇的实力再度增强。”
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黄巢军锋芒最盛时,国都长安都给其夺走,唐廷威信颜面扫地,唐廷自己对付不了,那只得用那些藩镇节度使,而用藩镇,又会让其等积累下巨大的功劳和名气,从而加剧藩镇强而中央弱的局面。
“像后来建立后唐的李克用便是依靠打黄巢而积累了巨大的功劳,这李克用并非唐室中人,其本姓朱邪,为沙陀人,因其祖上从太宗时便忠心耿耿为大唐,得以赐姓为‘李’。”
“李克用家的这个赐姓可非一般赐姓,而是李唐将之录入了族谱,也即是其在血缘上虽原本和李唐无关,然其在法理上,却已算是李唐一员。”
“所以,李克用就算和唐廷有矛盾,他也认为这是他们李唐的内部矛盾,与外人无关,这也是在大唐亡后,其子李存勖为何仍以‘唐’为国号之因。”
“黄巢会落到自刎的境地,正是李克用将其击败至此,黄巢从长安退走,也是被李克用击败,不得不退出。其与黄巢屡战,黄巢屡败,堪称黄巢克星。其也因击破黄巢之功,被唐廷封为‘陇西郡王’!”
“李克用可说是黄巢之乱中获益最大的二人之一,至于另一人,其名‘朱温’,这位跟黄巢的关系比李克用还要近,因为其本是黄巢麾下将领,曾为黄巢立下汗马之功。”
“可在中和二年,朱温便看出黄巢军必败,于是投降了唐廷,摇身一变,成为唐军大将,调转马头去打黄巢。”
“李克用、朱温对唐廷的影响相当大,大唐国祚便是终结于朱温之手,而这两人皆与黄巢相关。”
听到大唐国祚终结于朱温之手,始皇等精神顿时一振,这大唐终究是走到了末路,要彻底覆灭。
“在平定黄巢时,朱温也得到了极多功劳虽高,但其能在唐廷内迅速得以升迁,掌握权势,还在于黄巢亡故之后,其讨平蔡州,平定郓州、兖州,又多次在凤翔击败李茂贞,立下诸多功劳。”
“但最关键的不是朱温立下了诸多功劳,而是唐廷给了朱温机会,让其接近到了唐帝。当然,若朱温送到了面前,就算机会送到了面前,他也把握不住。”
听到朱温接近到了唐帝,始皇等人立马猜到后面要怎么发展,魏武之旧事就摆在那里,将皇帝控制在手,不管是挟天子以令不臣,还是逼天子禅位,自己上,都可以。
但他们比较好奇朱温是怎么接近到大唐皇帝,将之控制在手,一般而言,帝王都会防范这种领兵大将,禁止其带麾下大军前往朝见。
蒙恬倒是想起了袁绍给何进献计,将董卓这个大汉祸害给招到了朝中,其道:“莫非有人仿袁本初之旧事乎?”
蒙恬只是想到这后随口一问,并不觉得会如他所想,熟料李念点头道:“有些相仿!”
李念笑道:“大唐后期的弊缺之处,之前已为陛下、诸公讲过,宦官权大为其一!彼时,唐僖宗已死,其弟李晔即位,李晔是个还行的皇帝,大唐虽亡,但并非亡于昏庸君王之手,而是局势已至,不亡已不可能。”
大唐亡和大汉的亡有共通之处,并非因为末代君主随意作乱而亡,而是皇位传到他们手里之时已经是一颗烫手的山芋,他们接过后没法将之救活。
“李晔在位其间,致力于振兴大唐,其打击藩镇割据势力,先后联合其他藩镇讨伐李克用、李茂贞,但也被逼得逃离京城,成为大唐‘国都六陷,天子九逃’中的一员。”
“不仅对外想打击藩镇割据,收回朝廷中央之权,李晔还打压宦官势力,成功将宦官杨复恭的势力消灭。但在光化三年,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唐昭宗,立太子李裕为帝!”
“这场宫变在次年正月,便被宰相崔胤与护驾都头孙德昭等平定,李晔得以复位。可这次宫变让李晔的帝王之威尽丧,也让宰相崔胤权势得以提升,而崔胤又和朱温往来密切。”
“这种朝中重臣和在外大将关系密切的情况,在大唐晚期分外常见,要是背后没在外的藩镇支持,在朝中做官哪做得安稳?”
“崔胤等人虽平定了光化三年的宫变,诛杀了宦官刘季述等,可宦官并不只刘季述,崔胤要杀他们,这些宦官当然不会束手就缚。”
蒙恬听到这,神色怪异道:“这不就和汉末的十常侍与大将军何进等人一般,只是那时的汉帝比这位唐帝有权。”
李念笑道:“所以历史是个轮回,只要历史够长,再奇怪的事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崔胤以朱温为外援,韩全诲等宦官则以凤翔李茂贞、邠宁王行瑜等为外援。为诛杀韩全诲等,崔胤矫诏令朱温率军入关!”
果然是这种发展,就跟袁绍献计让董卓入京一样,但这些人也不想想,让朱温率军到来容易,可要让朱温率军离开就难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其想到了这种结果,但不在意,又或是其本身就想出现这种结果,只有天下越乱,他们才能捞取到更大的好处。
“朱温在得了崔胤矫诏后,很快便率兵七万出发,兵临长安近郊。得知朱温率军赶来,韩全诲等人为保自身性命,劫持李晔逃往了凤翔,寻求岐王李茂贞的庇护。”
“但朱温来了,怎会这么轻易离开?其率兵直接追到凤翔,要求迎还李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