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黎精心筹备的医馆,外观上与寻常的豆腐作坊并无显著差异。踏入大门,便能感受到一股古朴而宁静的气息。穿过前厅,往后便是别有洞天的后院。
后院不大,却错落有致。一座小巧的厨房坐落其中,厨房内摆放着简单实用的炊具,炉灶上还留着些许烟火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温度。厨房的对面,是一座上下两层的小楼,每层各有四个房间。房间布置简洁素雅,木质的门窗散发着淡淡的木香,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映照出一片温馨静谧的氛围。
沈青黎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将医馆内的布局规划得清晰明了。前厅被巧妙地划分出就诊区,几张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桌上还放置着笔墨纸砚,方便记录病情。就诊区的一侧,是专门的检查室,里面摆放着各类简单却实用的检查器械,虽然比不上大型医馆的完备,但对于常见病症的诊断已足够。而后院小楼的一层,其中一个房间被改造成了配药区,靠墙的地方立着一排高大的木质药柜,药柜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无数个小抽屉,每个抽屉上都工工整整地标注着各种药材的名称。房间里还摆放着捣药的臼杵、熬制中药的砂锅以及秤量药材的戥子等工具,一切都井然有序。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沈青黎特意挑选了一个黄道吉日,满心欢喜地准备开张营业。医馆开张那天,门口张灯结彩,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吸引了不少街坊邻居前来围观。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开张后的前半个月,医馆门可罗雀,冷冷清清。周围的居民们大多抱着怀疑和观望的态度,私下里纷纷议论着:“一个小姑娘哪里会看病啊?可别把人给医死了!”“就是啊,这医馆看着是像那么回事儿,可真能治病吗?”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附和声此起彼伏。面对这样的局面,沈青黎心里难免有些失落,但她始终坚信,只要自己努力,总会得到认可。
牛婶儿看着沈青黎有些落寞的样子,心疼地轻轻拍着她的手背,语重心长地安慰道:“青黎啊!别灰心,万事开头难,这道理咱都懂。你这医馆刚开,大家对你还不了解,慢慢就会好起来的。”
沈青黎微微一笑,眼中透着坚定:“牛婶儿,我没事的。我年纪小,大家一时接受不了,不相信我的医术,这都可以理解。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总会有转机的。”
话音未落,只见一位年迈的老人家颤颤巍巍地走到医馆门口。老人身形佝偻,脚步蹒跚,每走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她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眼神中透着无助与绝望。原来,这已经是老奶奶来的第五家药铺了。此前,因为她身无分文,无法支付药费,已经被其他几家医馆无情地赶了出来。
沈青黎见状,赶忙快步走上前,轻轻扶住老人,关切地询问:“老奶奶,您身体哪里不舒服啊?”
老人喘着粗气,声音微弱地说道:“姑娘,我感觉喘不过气来了,胸口憋闷得难受,求求你行行好,给我老婆子一点药吧!”说着,老人眼中泛起了泪花。
看着老人家难受的样子,沈青黎心中一阵酸楚。她连忙扶着老人在椅子上坐下,温柔地说道:“奶奶,您别着急。”随后,沈青黎伸出手,轻轻搭在老人的手腕上,开始仔细地把脉。她微微皱眉,神情专注,感受着脉象的细微变化。接着,她轻声说道:“老人家,麻烦您嘴巴张开,舌头伸出来我看看。”老人依言照做。沈青黎仔细观察着老人的舌头,只见口唇、面色、指甲都呈现出青紫之色,舌质紫黯,舌边还有明显的瘀斑,脉象涩滞不畅。沈青黎心中已然有了判断,她轻声问道:“老人家,您是不是感觉心口痛,有时候胸骨后闷痛,还会牵连到肩背也痛,而且疼痛厉害的时候简直难以忍受,还时不时发作?”
老人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连忙点头:“对对对……姑娘,我老婆子是不是要死了?”
沈青黎赶忙安慰道:“老人家别急,您这病没那么严重。我给您开几副药,按时吃,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老人面露难色,嗫嚅着说:“可是姑娘,我没钱啊!”
沈青黎微笑着摆摆手:“没事的,您先把药拿回家,把病治好了再说。钱的事情您别担心。”
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双手合十,不停地作揖:“多谢大夫,您可真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啊!”
沈青黎转身走到桌前,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汁,在纸上写下了药方:丹参六钱,旋覆花、杏仁、茯苓、茜草、干地龙、薤白、法半夏、山楂炭、五灵脂各三钱,蒲黄五钱,陈皮、建菖蒲、远志肉二钱,琥珀末、甘草各一钱。并细心地叮嘱道:“一日三次,饭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