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说网 > 穿越历史 > 穿越关羽,从水淹七军开始 > 二十八章 战争本质上打的是经济

二十八章 战争本质上打的是经济(1 / 2)

关羽回到府中,即差人前往魏吴两地,详细了解曹孙刘三方目前商业往来的详细情况,以验证提纯浊酒之法是否有前景。

一切商业活动的基础,都建立在贸易通道是否顺畅,贸易是否频繁的前提下。

三国之间的军事争霸亦是如此。

三国相争在本质上是经济比拼,在人口和军队没有压倒性优势的前提下,谁率先取得经济上的大幅领先,谁就拥有着最高的战争潜力。

自古以来,经济便是发动一场战争的主要支撑点。

战争的规模、强度及最终胜负,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上占据优势的一方,即使在战场上短暂失利,却有更大概率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战国时,秦国之所以能够快速超越关东六国并持续蚕食六国地盘,得益于关中雄厚的经济支持。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在军事上处于均势,赵国因粮草匮乏急于寻求决战,最终被秦军诱于长平包围,最终全军覆没。

此战表面上看是统帅赵括军事素养不够所致,实则是经济因素决定了统帅的决策,进而决定了最终战争胜负。

倘赵国经济雄厚,府库充盈,自不会急于与秦国军队寻求决战,而会选择固守城池,以逸待劳,反过来消耗秦国国力。

长平之战,本质上是秦国与赵国综合国力的较量。

当然,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经济实力因素,还包括商鞅变法带来的制度革新、强大的军事力量、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资源、“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六国内部矛盾以及秦国连续七代君主的战略延续性。

汉时,刘邦之所以能够在秦亡后灭楚,一统天下,得益于经济支撑,利用巴季汉中这个安全的大后方源源不断的提供物资,成功收复三秦。又凭借关中经济和地理优势,在荥阳前线不断拉扯,加之韩信等将从侧翼及后方骚扰,很快耗尽楚国国力资源,最终在垓下决战中彻底击败项羽。

兵败后项羽之所以不回江东,主要原因还是刘邦雄厚的实力让他觉得东山再起的希望渺茫,因而绝望自刎。

试想如果当时江东经济实力雄厚,有与刘邦抗衡的资本,项羽怎会不过江?

东汉末年乱世中,曹操是最先洞察到群雄逐鹿的本质的:诸侯相争,表象为军事比拼,实则经济实力的较量。

因而曹操曾言:“强兵足食乃定国之策,秦因重农一统,汉武屯田定西域,此先贤良策。”

官渡之战中,若袁绍采纳沮授、田丰之策,与曹操进行持久战,利用时间与物资优势,兼之以骚扰战术消磨曹操,在拥有决定性优势前不主动与曹操进行军事决战,则曹操破局将极为艰难。

因此,自建安元年(196年)西迎汉帝刘协,占据政治制高点后,曹操即在许县周边招募流民屯田。当年便获谷百万斛。成效显著后,推广至兖州各郡,全力推进屯田事业,积累大量粮食,为曹魏打下坚实基础。

甚至于在曹魏,典农中郎将与郡太守同级,以屯田为工作核心,升迁提拔以农业成绩为考核。经年累月,曹魏积聚了大量粮食。

强大经济实力支撑了曹操频频发动南征北战,以弱胜强击败袁绍,一统北方,最终与刘备,孙权成三足鼎立之势。

其余被扫灭的诸侯,本质上并不是被曹操以军事击败,而是因物资匮乏,在战败之前资源就难以为继,内部先一步崩溃瓦解。

如徐州刺史陶谦及继任者刘备,如袁术、如马超,均无法应对曹操“屠民毁地”式的破坏经济民生军事策略,民不能安,遂导致经济先一步崩溃,进而导致军事失败。

因此,军事竞争仅是表象,经济才是决定哪方势力能笑到最后的核心关键。

最新小说: 朕,都是为了大汉! 大唐:母后,我太想进步了 打猎:带甲百万,你说是普通县令? 穿越关羽,从水淹七军开始 女帝卸磨杀驴,我转头娶敌国公主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 掌命织天:山河鼎教我当女 长公子今天火葬场了吗 玛利亚大教堂 在修真游戏被刀四次这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