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章 各方博弈(2 / 2)

关羽也在此等候了半个月,没有等到曹仁回军来夺樊城,也没有等到驻守宛城的徐晃来援。

一方面是因这个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慢,从襄樊二城丢失的消息传到洛阳,再由洛阳下令各地的兵马来援,至少需要半个月。

另一方面是因为关羽命刘封孟达在山都县对面的汉水南岸留下三千疑兵,用以牵制曹仁。

当然,曹魏军队迟迟未有反应的主要原因还是:攻取襄樊二城者是前番刚水淹七军,擒于禁庞德,威震华夏的关羽。

且关羽还率领了五万大军有备而来,比前一次北伐足足多了两万兵马,还拿下了襄、樊二城,拥有了立足之地。

即使曹魏援军赶到樊城,先不说野战能否打得过关羽统领的五万荆州军,就算花费极大的代价在野战胜过了荆州军,后续还需要面临攻城的难题。

要知道,襄阳是座坚城,自古以来,南北方军队都不曾有过强攻攻破襄阳的案例(注1)。

更何况,如今荆州军连番大捷,兵锋正盛,气势如虹。曹魏则连遭汉中之败和襄樊战场两次败仗,曹魏一方的将领自是无人敢直撄其锋的(注2)。

再加上曹操身体每况愈下,曹魏内部暗流涌动,更有许都以南的各地方武装叛乱还未平息,曹魏一时半会还真就很难大举发兵来夺襄阳。

对于曹操来说,此刻把大军屯驻在洛阳周边以防在自己归天时内部生乱,更为重要。

衡量至此,关羽叫来众将,做出以下部署:

令习珍率五千兵马驻守樊城(注3),

令赵累统一万水军驻守宜城,

也就是刘备当初被刘协封为宜城亭侯的属地。

宜城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东临大洪山,西靠荆山,汉江流经其东。宜城位于襄阳和江陵之间,是连接这两大重镇的重要通道。

宜城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宜城不仅是南上北下军事行动的必经之地,还在多次战役中发挥了重关键作用。例如,在赤壁之战后,曹魏和东吴为了争夺荆州,多次在宜城及其周边地区展开激战。

关羽则亲统其余三万五千兵马,坐镇襄阳。

安排妥当后,关羽口述,令马良洋洋洒洒写下一本奏章,着人快马加鞭送往成都(注4),

这个奏章,事关季汉之后的战略规划和重点,此前关羽一直没时间写,现在拿下了襄樊二城,全据汉江。就很有必要与大哥刘备及诸葛亮讨论一下季汉之后的战略侧重点。

关羽一直都认为,出师表中的出汉中北伐策略并非最优解。

相比于翻山越岭跋涉千里北伐陇西和汉中,受困于粮草补给线困难,顺江而下吞并东吴,交州的难度更小,也更安全。

众所周知,曹魏是没有水军的。

季汉在长江以南和东吴开战的话,曹魏一定会坐山观虎斗,等孙刘分出胜负再动手。

即使曹魏不想坐山观虎斗,也因没有水军,而无法直接干预战事(注5)。

关羽之所以要上奏章,修正(隆中对)的战略,牵涉到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时机,曹操大限将至是一个绝佳的时机。这一点,无所不能的诸葛军师是不知道的。

二是形势,兵家四势中的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兵形势,从此时的形势上看,曹操依然是最强大的一方。刘备一跃成为了第二强。仅有一州之地的东吴最弱,避实击虚,避强击弱也符合兵法要旨。

这也是原时空里东吴为何屡屡偷袭季汉的主要原因。

攻打更强的一方难度太大,即使得手了也要面临更强一方的后续雷霆之怒报复;而攻打较弱的一方则没有这种顾虑,较弱的一方本身就弱,被攻击后反击力度只会更弱,更容易应对。

且出汉中北伐会因为后勤跟不上而徒劳无功,而择机顺江而下攻东吴会加速东吴投降派的活跃度和话语权。

三是恩怨。

对于关羽来说,哪怕没有前面两个因素,单单是因为和东吴的恩怨,他就会力主东征,而不是北伐。

而这次二度北伐,正是为东征做准备。

用北伐之举,表面上维持孙刘联盟关系,以麻痹孙权陆逊;实则借北伐之举,把大军调离江陵,令陆逊放松警惕。

是以,关羽给这个奏章起名为《襄阳对》。

最新小说: 朕,都是为了大汉! 大唐:母后,我太想进步了 打猎:带甲百万,你说是普通县令? 穿越关羽,从水淹七军开始 女帝卸磨杀驴,我转头娶敌国公主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 掌命织天:山河鼎教我当女 长公子今天火葬场了吗 玛利亚大教堂 在修真游戏被刀四次这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