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棨的被抓不止影响到祖大寿,对辽东的影响更大。
张道浚在发现张存仁投靠建虏后,本来已经和孙承宗、毕自肃等辽东高层沟通,打算用他施展反间计。
但是沈棨被捕后,之前和他联络过的张存仁察觉到不妙,准备逃亡后金。
负责监视的锦衣卫人员发现后,只能紧急行动把他抓捕起来,询问潜藏在辽东的建虏探子都有谁。
张存仁在严刑逼供下供出了不少建虏探子,让东北镇抚司立下一桩功绩。但是用他误导建虏的可能却破灭了,让张道浚十分可惜——
相比抓捕间谍的功劳来说,他更希望在明年的大战中立功,用军功挣得爵位:
“可惜!真是可惜!”
“本来还想用他诱导建虏,让你们立下一桩大功绩。”
“没想到他却突然逃亡,只能先抓起来。”
惋惜地向孙应元叹着,张道浚将之前制定的利用张存仁的方案,告知了射声营众人。
孙应元等人得知后,同样也有些可惜。好在他们对射声营的战力有信心,说道:
“多谢镇抚使厚爱,但是我等相信,只要遇到建虏,定能战而胜之。”
“镇抚使且放宽心,明年射声营定能大展神威。”
张道浚对这个还是相信的,因为射声营进入辽东后,已经和辽东兵马举行几次演习。
每一次演习都能取胜,而且在演习总结后,下一次会有进步。
这是张道浚非常惊异的一点,也让他心中多了十分信心——
如此蓬勃上升的兵马,只要不是在第一次面对建虏时被围歼,就会越打越强,不断立下功绩。
所以他之前才打算把张存仁用在诱导建虏上,引出建虏一小股兵力,供射声营实战。
如今张存仁被抓,这个机会自然没有了,这让他更加惋惜,对沈棨更为痛恨:
“什么议和派,我看都是通虏的。”
“对袁崇焕留下的议和派要深挖,每个人都要过关。”
“我这就去找孙督师,让他再清理一遍议和派。”
带着张存仁供出的资料去找孙承宗,请求再清理一遍辽东议和派。
孙承宗这个时候,比张道浚更加恼怒。
因为相比张道浚来说,他才是更看重明年大战的人。
为了增加胜利可能,他早已制定了利用张存仁的方案。打算在大战开始时旗开得胜,给参战兵马和后方朝堂增加信心。
如今张存仁被抓,他这个计划算破灭了。只能冒着风险,寻找取胜之机。
以至于面对张道浚时,他忍不住抱怨道:
“张存仁就非抓不可吗?”
“你就不会想办法安他的心?”
张道浚听出他的抱怨之意,急忙就叫苦道:
“我哪知道西北镇抚司查山西商人,竟然查出了沈棨。”
“这人可是进士,马上就成督抚了,谁想到他竟然和建虏有勾结。”
“督师,这辽东议和派得深挖,说不定还有人和建虏有联系。”
这番话隐藏着抱怨,指责孙承宗当初留情面,没有对袁崇焕留下的议和派下重手。
否则沈棨不可能成为护军都尉,张存仁也不可能成为游击将军。
孙承宗此时也有些后悔,因为他之前根本不认为沈棨这样的进士会通虏。所以在按皇帝命令清理辽东议和派时,只是把确定和建虏有过交往的人调走,其他人根本就没深究。
如今沈棨通虏的事情确定后,他顿时意识到,辽东这边某些人和建虏的勾结,比他想象的更深。
尤其是张存仁等武将,说不定就出现李永芳第二。
想着这件事情,他问张道浚道:
“张存仁都供出了谁?”
“有没有什么没发现的?”
张道浚道:
“张存仁把这段时间和他联系过的人,全都供出来了。想来他已明白,这段时间被监视。”
“但是更往前的事情就语焉不详了,说不定还在藏着什么人。”
“下官以为可打草惊蛇,把张存仁被抓的事情大肆宣扬,让他们主动逃窜暴露出来。”
“如此虽然不能利用他们,却可以防止明年大战时被建虏探知消息。”
孙承宗闻言点头,下令道:
“那就去抓人吧!”
“凡是涉案之人,张镇抚皆可抓捕传唤。”
“本官倒要看看,还有多少人会暴露出来。”
给张道浚下了一道命令,并且用上了随着方剑赐下的印信。
只要不是总兵一级的高官,张道浚都有权传唤。
他是下决心把辽东军队再清理一遍,为明年的大战排除隐患。
张道浚也不负他所托,首先按张存仁的供述查封了一座寺庙,抓了几个来往于大明和草原的喇嘛。
这些人仗着身份在各个势力之间游走,张存仁和建虏的联络,多有通过他们。
在审问这些喇嘛后,东北镇抚司又抓捕到不少建虏的探子。虽然没有张存仁这样的高官,却有不少人身居要害。
以至于孙承宗看着名单都感到后怕,更加坚定了整顿辽东军队的决心。
他在和毕自肃、尤世禄等人议事时,坚决道:
“凡是有通虏嫌疑的,明年都不能带。”
“本官宁愿少带兵马,也不能带着作战不坚决、怀有二心的人。”
“尤其是游击将军以上、独领一营的高官,要确保他们的家人都在内地,和建虏没有勾结。”
毕自肃、尤世禄等人纷纷赞同。他们对辽东军中潜藏着这么多建虏探子,也感到有些后怕。
也就是大凌河防线建立,建虏这两年没有打到这边来。否则以辽东军队查出来的情况,他们很怀疑在战局不利时会有投降出现。
毕自肃道:
“建虏如此重视用间,本官以为咱们也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辽东不少沦陷的百姓还是心向大明的,可以让他们帮忙传递建虏消息。”
“只要不是和建虏突然遭遇,按皇上所说的‘结硬寨,打呆仗’,辽东军队总能守下来,不至于出现大败。”
孙承宗点了点头,因为他也倾向于这个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