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事情,还请张先生安排。”
“无论有什么要求,尽管和咱家说就是。”
“皇爷已经下令:江南的事以张先生为主,内廷所有人员,尽听先生调遣。”
一边向张溥说着这番话,一边看着张溥的神情。张彝宪见张溥既未得意忘形、也未惶恐不安,心中暗暗点头,对这个人更高看一眼。
寻常人得到这么大的权力,不是高兴得不知自己是什么,就是担心承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
张溥对此泰然自若,不愧是皇帝看重的人材。
『这个人将来必成卿相!』
张彝宪内心暗暗感叹。
然而张溥此时,心中并没有张彝宪想的那么平静。
他只是养气功夫好,没显在脸上而已。
皇帝对自己看重他是知道的,但是他却没想过:
皇帝竟然把调遣内廷人员的权力交给了自己。
这代表的可不是调遣几个太监,也不止调遣锦衣卫,而是内廷能影响的地方,他都可以施加影响力。
像是眼前的苏松监督太监张彝宪,他的权力相比之前的苏杭织造太监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仍旧可以通过监督权力影响到苏松官员。张溥之前能让江南巡抚曹文衡偏向自己,就是多亏了张彝宪。
如果他把这些内廷人员的影响力发挥出来,完全能改变整个江南格局。
这让他的内心非常慎重,同时也有种危机感:
『这次乡试,必须要中举啊!』
『否则以后就要进内廷了。』
皇帝的信重是荣幸也是压力,张溥此前就拒绝了皇帝特赐元士,想走科举道路堂堂正正做官。
但是如果他这一科不中、无法入仕的话,以当今皇帝的急性子,肯定不会再把他放在外面三年。
那时,他被特赐元士出身是必然的事情,甚至有可能被任命为内廷官员。
这对张溥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为他的目标一直是卿相,不想在官场被看成异类。
就像他的好友陈子龙,在被特赐元士出身后,成为翰林院正九品侍书。在翰林院就是最底层的官员,经常被人使唤不说,甚至被一些人讽刺。
以至于陈子龙现在经常不去翰林院,而是以奉命修书的名义居家办公。张溥也是因此,把京城《明报》交给他主办。
这次他南下参加乡试,陈子龙送别时就有一些艳羡。言谈中似乎有后悔接受特赐元士的意思,认为最正统的做官途径还是科举。
张溥鉴于他的教训,是不愿被特赐元士出身的,更不愿成为内廷官员,被人另眼相待。
所以他下决心这次乡试一定要中举,明年考取进士——
对他来说,中举之后的考进士,根本就是手到擒来。
江南乡试一向是被认为天下最难的,从江南杀出来的举人很容易考取进士。
而且张溥还有徐光启做老师,他是当今大明最精通数算的人之一。
皇帝编撰的数学教科书,张溥也在老师桌案上见到过,甚至还帮忙整理稿件。
所以说,只要张溥有举人的身份,考取明算科进士是十拿九稳的事情。甚至其他几科,他也有有把握考上去。
想到刘理顺被任命为总主考官,江南乡试要增加明法、明算两科,张溥道:
“刘侍讲南下,不知是否已经动身?”
“听说江南的乡试,这次要和之前大不一样?”
张彝宪笑望着他,说道:
“不一样的原因,难道张先生还不知道吗?”
“皇爷担心有人作梗,埋没了先生的才学。”
“所以特意派刘侍讲,来江南主持乡试。”
“旁的咱家不敢说,这次江南乡试的明算科,一定是最公正的。”
“皇爷让我转告你,明算科会实行百分制,全部都是客观题。”
客观题是当今皇帝的提法,就是能确定答案的题目,最大限度地避免主官出于私人好恶评判。
张溥精通数算,当然知道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分别。他在听到这次考试都是客观题后,就明白了皇帝的意图:
这是确保他能通过乡试,不用担心得罪的人太多,在乡试上被人拦下来。
他心里一时间暖洋洋的,觉得皇帝对自己,当真称得上皇恩浩荡。
然而这还没完,张彝宪又向他道:
“这次江南乡试还有一个改变,那就是解元会在最后评出来。”
“明经科、也就是以前的乡试科目,只会评出五经魁,而不确定解元。”
“只有明法科、明算科和武举乡试的成绩出来后,才会从同时考中两科、三科、甚至四科的人中,再评出来解元。”
“张先生,这是第一次试行,你可要把握住机会啊!”
“如果江南试行的效果好,来年会试的时候,也可能这样评会元。”
张溥听得“啊”了一声,心脏砰砰跳了起来。
举人的功名他现在不担心,但是解元这个身份,他心里还是很向往的。
更别说明年还可能这样评会元,如果他能同时考取两三科,解元、会元的名头,岂非手到擒来?
一旦能连中解元会元,以当今皇帝对他的看重,状元可以说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连中三元的道路,就这样摆在他眼前:
『连中三元啊!』
『古往今来能有几人?』
『商公甚至因此成为紫阁功臣,难道我也有这样的机会?』
激动得面红耳赤,张溥不得不承认,皇帝给了他一份大礼,或者说特意为他打造了一个机会。
如果他能凭借自身的才学连中三元的话,将来像商辂一样成为紫阁功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这在他眼中看来,胜于任何赏赐。
此时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皇帝的感激。
向着京城方向拜谢道:
“多谢张公公告知。”
“请公公转告陛下,张某一定会尽力而为!”
打算拼上一把,不仅要考上举人,还要成为解元,获得连中三元的机会。
这样才不负皇帝信赖,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学。
张彝宪颔首微笑,心里对张溥颇为羡慕:
皇帝为了他连乡试和会试的惯例都要改,可想而知对这个人有多信赖。
不过机会给出了,能不能拿到还要看本事。张溥想连中三元,没有那么简单。
张溥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他知道连中三元很难,需要自己拼尽全力。
但是更知道皇帝给自己连中三元的机会,其实是在酬功。
如果他放下任务专心备考的话,那是舍本逐末。说不定考上解元后,就会被皇帝拦下来。
他需要在准备考试的同时,办好江南的事情。他在江南立下的功劳,才是皇帝特意为他创造连中三元机会的原因。
——
抖擞精神,张溥强行让自己安静下来,向张彝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