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胡兰成其人是去年的事,阅读胡兰成的文字也是在去年。知道胡兰成与张爱玲无关,可是读了胡兰成却有了重翻张的文字的兴趣。有人说,张爱玲带动了胡兰成,我莞尔一笑。于我来说,二人各是个的文字,各有个的才情。若说二人丝毫不沾,不免有些牵强,但要说胡兰成对张爱玲是步一步,趋一趋,又难免小看了胡兰成。
胡兰成的书,据今生今世上介绍应该有六部,我现在手头有其三部今生今世、禅是一支花和山河岁月。后两部我读的不太深入,只有今生今世我从去年读到今年,从北京带回山东,又从山东带回北京,读的很有情趣。其情趣在于其文,不在于文中之事,更与其人品、政治态度无关。
其文在阅读中确有朱天文所言,石破天惊,云垂海立之感。看其笔墨所致冲淡平和,用字古雅,禅意悠然,历经尘世的沧桑在沉淀之后淡笔勾画而出,在合书细思之后不仅有些悲凉。云空一切,垂手而泣,这是文外的思绪,非文中其人的为人行事所能稀释,只是读者的空然感叹。合上书,淡然中犹如处在洪荒之野,前后左右,天上地下都是一种空茫。淡然墨笔更有一种悠远。
记得,去年青姐写温河记忆系列文章的时候,有人说,若是出版时当用铅笔素描为其插图,文图并茂会使其情趣盎然。我想,提议者的意思恐怕也有一种淡然勾画,能让文字和插图浑然一体,使人浸沉在悠远而温暖的记忆里。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时,望着那淡黄的纸张,想着笔下之人都是悠远时光里的人事,也不禁有些时光思绪的飘忽。今夕何夕,佳人不在。
今生今世封面之后,有一胡兰成的照片,一袭长衫,半秃额头,清癯的脸上带着一副大大的眼镜,一派斯文名士之风。那样的照片,如斯的文字,纵然嘴角有淡然的微笑,也有一种清风朗月背后的一番空白。这样的空白,或许如他所说是人生的一种豁达与风日洒然,也或许是一种欲说还休的不确定态度,当然这不是当事者不容易理解的。
从某种角度而言,今生今世的文字或许禅意在模糊之中,但是文字的平淡朴素无疑受到禅文化的影响极深。梁实秋说:“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胡兰成说,禅不是源自于达摩东渡,而是后世把佛教同儒道二者相吸收而形成的。从他以后的著书立说来看,他虽然非儒非道亦非佛,但是他无疑受其三者综合的禅影响极深。从中国人个体发展而言,少而崇儒,老而信佛信道,都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思想发展。所以,在他今生今世完成以后有了禅是一支花。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到了垂暮之年,心境自然有了天高云阔之意,这也是禅的意境之一。或许,今生今世文章的完成与此相关吧。但是,无论作者如何的豁达与洒脱,其文究竟逃不脱回首行程跌宕中的空然悲切。
老实说,胡兰成在文章中的遣词造句别具一格,令人惊羡。那种文字如信马由缰,随意挥洒,不滞不枯,清明灵秀,让人看了舒服感其妩媚有致。那种为文的心态,平静而舒畅,语感的把握似清泉涌来顺其自然,窈窕而去,转折回旋的分寸没有强势,只有一路言笑的风日洒然。说其文温婉流转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