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在西林?不能远程?”
“对。”
听着两人的对话,洛特·杜根从关于n体问题的思考中回过神,提议道:“可不可以这样,以普林斯顿大学数学院跟高等研究院的名义跟你们西林数学研究所合作,共同推进这个项目?”
乔泽看向洛特·杜根说道:“你们委派的常驻教授可以加入。”
“嗯,其实我们也已经研究出不少成果了。”
“对,就是进度太慢了。”乔泽认可的点了点头。
没法反驳,所以没得聊了。
果然有些机会错过了,就真的很难再找回了。
洛特·杜根摇了摇头,随后突然想起来本来要说的事情,连忙问了句:“对了,你的博士论文还是会投给我们《数学年刊》吗?”
“你们收中文论文?”乔泽反问道。
“啊?”洛特·杜根愣了。
中文论文好像还真没收录过。
“我们研究所打算办一份期刊,中文、英文都收。”乔泽解释道。
“这……难道你的博士论文不打算出英文版?”彼得·舒尔茨用不可思议的语气问道。
他本以为今天乔泽的答辩用的中文,成果太璀璨,加上时间有限,迫不及待的想要公布……
“嗯,太多新术语跟解释翻译起来很累。”乔泽点了点头道。
“这个可以交给我,我找人翻译编纂。”洛特·杜根连忙道。
“哦,谢谢。”
“额……那……”
“我累了,今天就聊到这吧。”乔泽开口道。
并不是托词,乔泽的确感觉有些累了。
尤其是今天的博士答辩上说了太多话,嗓子都感觉有些疼了。
第215章 都火了!
乔泽解决杨-米尔斯场质量问题的消息还是在网上火了,本来是不该火的。
因为早在三个月前,华夏网络上无数自媒体其实已经单方面宣布了乔泽已经攻克了这个难题,甚至已经把2026年的菲尔兹奖都提前颁发给了乔泽了。
没办法,让普通人搞清楚杨-米尔斯方程通解跟杨-米尔斯场质量问题的关系的确不太容易,一般人根本看不懂克雷研究所对这个问题的描述。
加上自媒体又总有搞大新闻的驱动力,所以这个事情的确很难顶。
但巧的是这次乔泽又能登上热搜靠的还是自媒体助力。
事情是这样的。
之前就写过乔泽攻克杨-米尔斯场质量问题的一位微博跟公众号双料大博主翻墙时,突然发现一众物理学家集体在推特跟脸书上讨论这个事情,也感觉很奇怪的。
这啥情况?
老外科学家的反射弧都这么长的吗?
不是两、三个月前的报告会上就已经说乔泽把问题解决了,还在报告会上给出了通解,并经过超算验证了嘛?
怎么现在又开始讨论同一个问题了?
这位文科毕业的科普大佬意识到之前可能搞错了什么,专门拜托曾经的导师找到了一位数学系教授仔细了解了情况,才终于明白,哦,原来杨-米尔斯方程的通解跟杨-米尔斯场质量问题并不是一回事。
后者显然难度更高。
于是这位文科科普大佬很干脆的又在公众号上写了篇文章《我错了,这次乔泽真的完全解决了世纪难题!》。
然后又把公众号的文章用九宫格的形式发表在了微博上,文章里虽然没有直接引用数学教授的原话,但却把杨-米尔斯理论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剖析的明明白白。
并在结尾直接道歉。
“……对不起,因为之前对科学的傲慢,我没有完整了解这个克雷研究所千禧年难题的构成,于今年1月发布了错误的消息。正如前文所述,今年1月乔泽的报告会是给出了杨-米尔斯方程的通解,只是这个难题的前半部分。
今天乔泽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完整的论述了这个问题,并在国际物理学界掀起了一阵暴风!在这里我向乔泽跟各位家人们道歉,下次我一定会用更严谨的态度来为大家做知识向科普!”
本来文章发布之后,并没有掀起什么热潮。
但恰好被央媒新闻跟关注到了,直接转发了他的微博,并在微博上给出了评论。
“犯错并不可耻,知错便改不失为给公众做科普的一种谦恭态度。另外恭喜乔泽顺利博士毕业,也让我们一起感谢他为世界学术界所做出的贡献。”
央媒的转发也让这位文科科普大v发布的内容火了一把。
连带着关于杨-米尔斯理论又被无数不明觉厉的网友们拱上了热搜。
当然评论区也是一言难尽,牛鬼蛇神,什么都有。
“众所周知,国外一个难题一般只能攻克一次,但在我壮哉大华夏,能连续攻克两次。”
如果以往的规律一样,这种阴阳怪气的评论热度直接爆棚。被顶在了榜首,有人支持的同时也有人口诛笔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