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蚊香不是生活中的刚需,如果需要在米饭与蚊子作选择的话,很多人会选米饭。
蚊子咬几口,没问题,没有米饭,才是大问题。
当然可以销往城里,实际上,他的目标也是城里,但从山里运往城里,需要一大笔运费,与其它蚊香厂相比,他们在价格上没有优势。
如果这个不是问题,另一个就是大问题。
蚊香是季节性产品,春夏季是销售旺季,冬季销量几乎为零,但生产却不能停。
这就需要巨量的资金。
依靠巨量的资金压库存。
尹观华记得当时有二十多万元,的确是一笔巨款,但真正运行开来,他就发现钱如流水,眨眼间没了踪影。
而蚊香回收款却慢得像蜗牛,自然工厂无依为计了,经营两年,生产线全面停工。
后来改制不成功,蚁香厂彻底凉凉。
这样的结果,很多人都不愿看到的。
尤其是当事人尹观华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这时,应该是他人生最至暗的时刻。
后来,他做了许多新的尝试,效果都不理想。
他应该是桃坑客家人群中,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由于是第一个,第一次,注定在黑暗中摸索,失败也是大概率。
但我以为他没有失败。
他没有败的意义就在于,他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前行的标杆,就像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路,指明了大家前行的方向。
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后来许多客家人走出大山,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所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没有败,如果一定要说失败,也是虽败犹荣。
我认为他始终是客家人中的英雄。
就像项羽。
他失败了,兵败如山倒,最后自杀身亡,但我们就不能否认他不是英雄。
我想关键是要看过程,只要过程精彩,轰轰烈烈,让后来者踏上自己开辟的道路前行,那怕惨烈,鲜血淋漓,这样的人真的不是失败者。
现在的尹观华年过六旬,正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但他放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而是选择返回故土。
因为这里还有他九十多岁的老父亲。
父亲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父亲。
他愿意与父亲在有限的时光里,一起生活,一起慢慢变老。
在他内心深处,他不愿意父亲独处,不愿意父亲孤独。
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的父亲快快乐乐啊!
这应该是至深至情的孝。
当然,有人提出了要送他父亲去敬老院。
我认为这不是最好的选择。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很多年的一天,敬老院一位老人路过我家门口时,忽然走了进来。
原来她被浓烈的肉香味吸引了。
她不由自主地坐在桌前,牢牢地盯着饭桌上的一盆肉,眼里放光,口水不知不觉流了出来。
她吃没吃上肉,我不记得了,但她渴望的眼神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想她应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吃上肉了。
当然,现在养老院的条件可能改善了许多,估计有鱼有肉,但在养老院的老人普遍都非常孤独。
对于老人来说,子女就是他们的天,就是他们的一切。
尹观华先生改不了客家人的命运,选择与父亲相依为命,闪现人性的光泽,仍显英雄本色。
他依然是客家人杰,客家人心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