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启十四年端午,苏州城的龙舟鼓声震得窗纸发颤,砚微染坊的晾布架上却挂着素白的孝布——南京传来消息,周大人昨夜突发恶疾,殁了。
苏微站在账房的案前,看着沈砚用左手誊抄周大人的祭文,他的笔尖在宣纸上抖得厉害,墨点溅在“忘年之交”四个字上,晕成朵乌黑的云。她今年三十一岁,腕上的沉香木珠子被攥得发烫,昨夜南京的急信还摊在案边,陈小姐的字迹潦草得像被风吹过的芦苇:“周大人暴毙前,曾与南京织造府的人密谈,提及‘砚微染坊的旧案’……”
“三爷爷,南京的人又来了!”阿福撞开棉帘,声音带着哭腔,手里捏着封火漆封口的信函,蜡印上是个陌生的兽纹,“说是……说是织造府派来的,要查咱们和周大人的往来账目!”
沈砚的笔猛地顿住,墨滴在祭文上洇开,像块洗不掉的血渍。他抬头时,眼里的红血丝比染缸里的苏木水还深:“让他们进来。”
苏微的心沉得像块浸了水的靛蓝布。周大人是当年为沈砚翻案的关键人物,如今他骤逝,南京织造府又突然查账,这绝非巧合。她瞥了眼案角的《砚微染谱》,“烟霞色”那页夹着的小纸条露了半截,是沈墨当年写给靖王的密信残片,沈砚一直留着,说“是警醒,也是了断”。
两个穿着官服的人走进账房,为首的面生得很,三角眼扫过案上的祭文,嘴角撇出点冷笑:“沈大人倒是清闲,周大人尸骨未寒,您还在这儿舞文弄墨?”他从袖中掏出份文书,“织造府有令,周大人涉嫌贪墨,其关联商户需彻查账目,还请沈大人配合。”
沈砚没看文书,左手缓缓按住案上的染谱,指腹抵着那道藏着密信的折痕:“周大人清廉一生,何来贪墨?”
“有没有,查过便知。”三角眼挥了挥手,身后的人立刻扑向账册柜,哗啦啦翻找的声响像在撕布,“听说沈大人与周大人过从甚密,连南京分号的铺子,都是周大人帮忙寻的?”
苏微的指尖掐进掌心。南京的铺子确实是周大人引荐的,当时只当是长辈照拂,如今却成了“关联”的证据。她看见沈明寄来的南京账册被翻了出来,陈小姐特意标注的“周大人代付的铺面定金”那页,正被那人用手指点着,像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赃物。
“这些账目都有明细,定金早已还清。”沈砚的声音很稳,右手却在袖中攥成了拳,旧伤的疤痕在官服下突突直跳,“若各位是来查账的,我让账房先生陪你们核;若是来寻衅的,恕不奉陪。”
三角眼被噎了下,忽然转向苏微,目光在她鬓边的金步摇上打了个转:“苏掌柜倒是沉得住气。只是不知,沈大人当年在京城的旧案,苏掌柜还记得多少?”
沈砚猛地站起,官帽上的珠串撞出脆响:“我与苏微清清白白,轮不到你置喙!”他的右肩撞在案角,疼得他倒抽口冷气,却仍挡在苏微身前,像株被狂风压弯却不肯折的竹。
苏微扶住他的胳膊,指尖触到他袖中发烫的密信残片——他竟一直揣着这个。她对三角眼道:“账目可以查,但需按规矩来。苏州知府是周大人的门生,我已让人去报官,想必他会给染坊一个公道。”
三角眼的脸色变了变,许是没想到她会搬知府出来。他狠狠瞪了眼翻账册的人:“收队!”临出门时,却又回头,目光在沈砚的右肩扫过,“沈大人的旧伤,还没好利索?也是,有些人有些事,哪那么容易好。”
账房里终于静了,只剩下散落的账册和沈砚粗重的喘息。苏微替他揉着发颤的右肩,听见他从牙缝里挤出句话:“是冲着我来的。”
“是冲着《砚微染谱》,还是冲着沈墨的旧案?”苏微的声音压得很低,指尖抚过他袖中的密信,“这东西,该烧了。”
沈砚却按住她的手,掌心的冷汗沾在她的腕上:“不能烧。这是证据,也是他们的软肋。”他忽然抬头,眼里闪过丝狠劲,“周大人的死,定不简单。南京分号刚站稳脚跟,他们就动了手,是怕我们查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