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说网 > 穿越历史 > 百战安澜 > 封神演义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封神演义武王伐纣——牧野之战(2 / 2)

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短剑击刺帝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另有一百多个商朝的大臣贵族被俘。他们后来被带回周京,作为武王祭祖的人牲而被杀死,这点于商汤灭夏时有所不同。

第二天,武王在几个将帅的簇拥下,在商宫中举行了盛大的“受命”的仪式,登基为天下的共主。

但攻克殷都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更重要的任务是消灭东方的商朝残余势力。按照事先的方略,联军随即兵分四路,向东南方进发,去征讨商的残部和忠于商的方国。

剩下的商军由于后方根据地已经失掉,前方又处于敌对夷人的包围下,实为两面受敌,经过激烈战斗,也大部被击溃。史称周军驱逐商朝大将蜚廉(即后世传说中的黄飞虎)于海滨而杀之,可见战线已经拉长到了东海。

战争影响

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获全胜,被杀死的商人有十八万之多,被掳为奴隶的有三十三万,这么大的数量不都是军人,还有有大量的平民,周人还在商人的国土上大肆捕猎,虎、熊、犀牛、鹿等动物仅在武王名下就被猎杀了一万多头,并掠夺了大量的珠宝财物,仅佩玉就达到十八万块。

不到两个月内,主要的战斗已经结束。四月中旬。武王在商都建立祭室,向列祖列宗告捷。祭室的地点就选在牧野,正是这个地方,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大业。后来武王建都镐京,大封天下,与封神有异曲同工之意。

因殷商遗民众多,周武王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的残余势力,把商朝原领地的一部分作为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国,作为商朝的延续,就是后来的春秋时期的宋国。

商朝南征的军队也没有被完全消灭,周武王死后,武庚联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最终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残余势力才被完全消灭。

牧野之战直接导致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长达800年的周代统治(西周与东周)。周武王通过分封诸侯(如姜尚封于齐、周公封于鲁),形成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等级化政治体系,奠定了后世封建制度的基础。周朝以“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解释政权合法性,强调统治者需以“德”治国,这一思想成为后世王朝更迭的理论依据(如儒家“仁政”思想)。

商朝盛行的人祭、人殉制度在周代逐渐被废除,社会转向更注重礼乐文明的治理方式(如周公制礼作乐)。周朝通过分封和文化整合,将中原及周边部族纳入“华夏”体系,推动了民族融合与文化统一。商朝的甲骨文被周人继承并发展为金文,周代的《尚书》《周易》等文献保存了早期历史记忆。

战争评价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周武王通过联合反对商纣的诸侯(如庸、蜀、羌等部族),并策反商军奴隶倒戈,体现了“攻心为上”的战略思想。如《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均可追溯至此战的策略运用。

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牧野之战也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当时的记录下,帝辛尚不失为一个有严重缺陷的英雄人物,然而到了后世,“纣王”却成了荒淫无耻、残暴不仁的昏暴之君,被泼上了越来越多的污水。

与之相应,牧野之战这场“血流漂杵”的征服战争,也就成了吊民伐罪的反抗暴政的正义之战。在后世儒家的传说中,周军“前歌后舞”,没有杀一个人,没有流一滴血,商朝就自行崩溃,在人民的拥戴下,武王登上了天子的宝座,从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天下太平,当然这是后世为了歌咏武王的事业而作的粉饰。

牧野之战以少胜多,以5万人迎战数倍的敌人,关键还是在商朝军队不精锐,是奴隶、战俘组成,没有战心,对商朝的压迫也有反抗之心,所以才有临阵倒戈的情况,最终被周朝军队大败。商朝方面精锐军团东征东方,造成后防空虚,也是周朝牧野失败的关键因素,这也导致商朝无兵可用,只能用奴隶和战俘组成的军队作战,但在秦末章邯组织的囚徒战力却不容小觑,所以说关键还在于用人与组织。还有在鸣条之战中提到的殷商没有危机意识,在周朝军队已经到了牧野才反应过来,说明是很松懈,准备不足。在政治方面,商朝总体上是走下坡路的,加上帝辛亲小人远贤臣,诛杀亲近大臣,骄奢淫逸,不断发动战争,造成国力持续衰弱,诸侯叛离。虽然在某些方面帝辛不失为一个英雄人物,但在治国战略方面与周武王姬发有不小的差距,历史名人妲己的作用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非国亡于一人之说,只是后世喜欢用英雄难过美人关来粉饰很多失败的客观因素罢了,于是妲己成立替罪的牺牲品。

商纣王统治后期荒淫残暴(史载“酒池肉林”“炮烙之刑”),周代以礼乐制度取代商朝神权政治,推动社会向人文理性方向发展。周朝的天命观与德治思想成为儒家政治伦理的源头,影响中国两千余年的统治哲学。

周朝通过分封和礼制整合,初步构建了“华夏”文化圈,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但周初分封虽巩固统治,也埋下诸侯割据的隐患,最终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分裂。

周人以“天命”解释政权合法性,后期被统治者滥用为维护专制的理论工具。牧野之战被视为“有道伐无道”的典范,后世王朝更替常效仿此模式(如汉灭秦、明灭元)。

殷商因失民心而迅速溃败,成为历代统治者重视“民本”思想的历史镜鉴。

牧野之战不仅是一次政权更迭的军事事件,更是中国古代文明从神权政治向礼乐文明转型的关键节点。其影响渗透到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军事战略等多个层面,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框架。

最新小说: 乱世小军户 家父雍正,我是乾隆? 陛下就是躺赢狗 三国之最风流 抗日之特战兵王 小富即安?不,本公子意在天下 开国皇帝的小公主 堂妹逼我换亲,我同意了你哭啥? 抗战:这个李云龙他敢打太原 大宋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