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碾着黄土道,赵铁柱甩了个响鞭:“哲哥,你去镇上办啥事?”
“我想在村里干点营生,手里没钱,去镇上问问无息贷款的事。”
“你胆子可真大,咱村没几个敢贷这玩意的。前几天,有个戴眼镜的信贷员搭车,跟我叨叨一路,说他们放款任务完不成,主任天天扯着嗓子喊,逼他们去村里挨家挨户的宣传。”
“柱子,你接触的人多,跟你打听点事。知道哪有卖透明塑料薄膜的吗?”这是建造大棚的关键,也是李哲最拿不准价的。
“知道呀,咱县里就有塑料厂,五月中旬,我帮王庄拉过一车。价格不便宜,好像是五块钱一平米,顶两斤多后座肉了。”
李哲准备建造一个宽7.5米、长60米、高3米的大棚,需要将近六百平米的塑料薄膜,光这一块费用就需要3000元,再加上草帘子、肥料、农药、水泥立柱、竹竿、种子等,建造大棚的花费就将近六千元。
“哲哥,你想干点啥买卖?”
李哲收回思绪,并没有隐瞒,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赵铁柱。
赵铁柱张大嘴巴,在冬天种黄瓜和西红柿,有点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这玩意……能行吗?”
“去年我在外面打工,跟人家学过种植大棚蔬菜,技术方面指定没问题,现在缺的就是钱。”
“哲哥,你考虑好了?”
“国家发放无息贷款就是为了帮助年轻人创业,我想趁着年轻拼一把,不管成功还是失败,至少以后不会后悔。”
赵铁柱竖起大拇指,“还是你有志气,以后有用俺的地方,尽管说。”
李哲拍拍他的肩膀,“会的。”
……
万安镇农村信用社。
主任办公室。
孙立国坐在办公桌旁抽烟,透过烟雾,可以看到他那紧皱的眉头。
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任,他日子过得也算滋润,唯独个人贷款任务让他闹心。
无息贷款本是一项惠民政策,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很多村民听到贷款,就像是面对洪水猛兽。
前几天,有个青年来申请贷款,他这边手续办好了,却迟迟没人来取钱。
今天一早,贷款人来了,一起来的还有贷款人父亲。
孙立国原本还挺高兴,想着贷款任务多少能完成一些,结果人家不贷了。
孙立国好话说尽,贷款人父亲死活不同意,讨要回申请贷款的证件,头也不回的走了。
娘的,这叫什么事。
“吱……”
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信贷员推门进来,“主任……”
孙立国皱皱眉,“跟你小子说过八百遍了,敲门!”
戴眼镜的信贷员笑道,“主任,有两个人来贷款。”
孙立国掐灭半截烟,“多大年纪?”
“二十来岁。”
孙立国站起身,大步走出办公室。
信用社大厅多了两个生面孔,一个握着马鞭的的壮小伙蹲在地上,神色间有些局促;另一名青年身量颇高,很瘦,斜挎着一个军绿色的背包,上面写着‘为人民服务’。
孙立国眯起小眼打量,“哪位同志要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