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思跟在后头。
炮兵队王干事迎上来敬礼,目光扫过李有思的便皱了皱眉,不认识这人啊?
“这位是文工团的创作员,李有思。“陈晓涛介绍道,“来收集素材。“
闻言,王干事眼前一亮,立马递来两根烟:“早有耳闻,最近《四川日报》上面都看见过宣传呢!我们蜀地也出来了一个大作家。”
“哈哈,小李同志确实有才华。”陈晓涛接过烟。
王干事接着递过来两顶钢盔:
“炮兵阵地正在实弹演练,请务必跟紧我。“
李有思十分好奇的向天边望去,一发炮弹轰的一声飞入天边,留下来一串火舌。
国内的军科进步最快的时期应该是在海湾战争之后,不过就算是现在落后的装备,近距离看,也有着很大的震撼,对于他这个没见过的来说。
跟着王干事接着往里面走去。
三人边走边谈,时不时跑过来几个战士,敬礼完毕就走了。
王干事说道:“老陈,这几天怎么来的这么勤快?”
陈晓涛说道:“前几天我就有个灵感,一直想写出来,这几天把营地走完了,感觉马上就要写出来了。”
“到时候写出来了,记得带着乐器队先来我们这里表演。”
“第一个铁定记得你们营地啊!对我帮助特大嘛!”
走了一圈。李有思也似乎被点拨透了那么一点~
等两人去了队伍当中慰问,李有思问道:“我可以去宿舍采访一下战士们吗?”
军队的作家下营地采风不算奇怪的事情,很多时候都要同吃同住,一起感受下氛围,作家注重的就是真实。
79年春,李存葆以作家身份前往云南前线作战部队和广西参战部队采访,与前线官兵同吃同住4个月,听闻和目睹了许多悲壮动人的故事,《高山下的花环》便由此诞生。
王干事问道:“嗯……就在那边,不过现在都在训练,待会吃完中饭,午休前你去吧?”
李有思点头。
中午,去军区营地吃饭。
果然和文工团一样不好吃~
他借走了陈晓涛的照相机还有纸笔!照相机挂在脖子上,手里握着笔,这模样还有人怀疑他不是作家?
变了一副正经模样,李有思一个人踏入了征程,王干事准备找人辅助一下李有思,被李有思不方便拒绝了。
至于陈晓涛继续和王干事相约下午前去指挥所门口集合,然后离开了,毕竟几人的目的不太一样。
~
来到宿舍。
和文工团一样是十多人一间,在门外就能闻到宿舍里的汗臭味,幸好现在是冬天,夏天恐怕更大。
李有思咳嗽一声,敲敲门。
门里面响起来一阵打闹声。
过了会儿。
开门的是一位高大的男人,眼见快一米八五了,在这个年代真的跟巨人一般:“你好。”
李有思举着本子:“我是文工团的作家,叫李有思,想来采访一下几位同志,没打扰你们吧?”
看了眼时间,还有半小时才正式午休。
“哦!没事,大家还在聊天呢!”
“那同志快进来吧。”
几人都打量着眼前的男人,文工团的创作员挺多的,不过好点是,这些人比起来督察好点,至少人家大多都善聊,还能散烟。
说到散烟……
李有思从胸口取出来包牡丹烟,他不抽烟,但是在这个位置上了,少不了平时要互相散点,所以身上都是备着的。